脑机接口与DHA奶粉:一场跨越硅基与碳基的“补脑”竞赛
科技与营养,正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试图揭开人类大脑优化的密码。
	
阿尔卑斯山牧场的奶牛安静咀嚼草料,它们后脑勺上若隐若现的金属光泽揭示着一场实验——通过植入式脑机接口直接刺激奶牛神经中枢来提升产奶量,这项由初创公司Neiry主导的技术宣称可实现15%以上的产量跃升。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在通过柔性脑机接口,诱导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大脑多巴胺释放,改善其认知功能。
	
而在婴幼儿奶粉市场,惠氏、君乐宝等品牌则竞相推出富含DHA、脑磷脂群等成分的产品,宣称能促进婴儿大脑连接速度提升2.5倍。
	
	
01 营养路径:奶粉中的“聪明因子”
	
走进任何一家母婴店,奶粉罐上最显眼的宣传莫过于“助力脑发育”、“提升认知力”。这些宣称的背后,是一系列被科学验证的脑营养研究成果。
	
惠氏S-26铂臻新品推出的“CONNECT智慧营养组合”,声称首次应用了脑连接临床研究的转化成果。该组合包括脑磷脂群、DHA、AA、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等多种营养素。
	
惠氏声称其配方遵循临床实证研究结果,能使大脑连接速度提升2.5倍,大脑神经网络密度提升36%。
	
无独有偶,君乐宝乳业发布的“脑体双优”科研模型,则主打全球首次实证发现的高吸收率sn-2 DHA。
	
君乐宝声称这种DHA在大脑皮层中的积累量更高,具有更高的吸收效率和大脑传递效率。
	
奶粉巨头们的竞争焦点已从简单的DHA添加,转向了营养素的科学配比与吸收效率。这些奶粉企业试图通过模拟母乳成分,为婴儿大脑发育提供精准营养支持。
	
02 科技路径:脑机接口的精准干预
	
当奶粉企业还在化学营养的维度优化大脑发育时,脑机接口技术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用电信号直接与大脑对话。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发的双模双向柔性脑机接口神经微电极,集成多巴胺实时监测、神经电活动记录和原位电刺激功能。
	
研究人员发现,采用40Hz微电流靶向刺激海马区后,可诱发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海马体神经元多巴胺释放和微观神经振荡,从而改善其认知功能。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发了蚕丝蛋白赋能的微创植入式脑室内柔性神经界面。
	
该界面可在脑脊液环境中自展开,贴附深脑核团及脑室等大脑“内表面”,并可长期在体监测,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解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而UT Southwestern医学中心的Ceci Verbaarschot博士正在开发的脑机接口,则旨在恢复瘫痪患者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这些技术不再满足于通过营养间接影响大脑,而是直接读取和干预神经电活动,开启了一条更直接、更精准的脑功能调控路径。
	
03 不同维度:两种技术的本质差异
	
从作用机制来看,营养路径与科技路径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
	
DHA奶粉是通过提供神经细胞构建所需的物质基础来发挥作用。DHA是大脑和视网膜中含量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脑磷脂群则是构筑大脑结构的关键成分。
	
这些营养素为大脑发育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它们的效果受到个体吸收、代谢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比之下,脑机接口是通过电化学信号直接干预神经活动。例如,研究中40Hz的电刺激能直接诱发大脑多巴胺释放,并改变神经元放电模式。
	
从作用时间来看,营养干预是长期、渐进的过程,而脑机接口则可实现即时效果。
	
从应用场景来看,奶粉主要面向健康人群的脑发育优化,而脑机接口目前更多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04 优势对比: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步
	
脑机接口相比营养干预,具有多种独特优势。
	
在精准性方面,脑机接口可以实现对特定脑区的靶向干预。上海微系统所的研究团队开发的柔性神经界面,可以精准贴附在深脑核团及脑室等大脑“内表面”。
	
而营养干预则是全身性的,无法精准定向到特定脑区。
	
在实时监测与反馈方面,NeuroRevive-FlexChip这类脑机接口可以同时实现多巴胺实时监测和神经电活动记录。这种实时反馈能力使个性化、自适应的干预成为可能。
	
在效果即时性方面,脑机接口的电刺激可以立即改变神经活动,而营养干预则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观察到效果。
	
在适用人群方面,脑机接口为那些患有难治性神经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而营养干预主要适用于早期发育阶段的健康人群。
	
05 应用前景:从治疗到增强的伦理思考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场景正在从疾病治疗向功能增强扩展。
	
在疾病治疗领域,脑机接口已经显示出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等难治性神经疾病的潜力。
	
UT Southwestern医学中心的Marc Diamond博士表示,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乐观情绪令人难以置信”,科学家们正在症状出现前的生化阶段就发现疾病证据。
	
	
在功能增强方面,俄罗斯初创公司Neiry已经尝试在奶牛身上使用脑机接口刺激其神经中枢,提升产奶量。这种应用引发了科技伦理的广泛讨论。
	
德国动物伦理委员会指出,持续的电刺激可能导致奶牛出现刻板行为,某些个体甚至会在停止刺激后产生戒断反应。
	
同样,如果这种技术应用于人类,将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我们是否应该使用脑机接口增强健康人的认知能力?
	
相比之下,营养干预虽然效果较为有限,但其安全性和自然性更易被公众接受。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营养干预与科技干预的融合——在提供精准营养的基础上,通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进一步优化大脑功能。
	
	
达拉斯UT Southwestern医学中心内,Ceci Verbaarschot博士办公室的箱子刚刚拆封。她正在开发的脑机接口,有望让瘫痪者重新感受肢体。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俄罗斯农场,戴着特殊头套的奶牛正安静咀嚼草料,它们后脑勺上若隐若现的金属光泽,既是精准畜牧的未来,也在我们共同的道德镜面上投下长长的阴影。
	
无论选择哪种路径,人类对大脑的探索都已无法回头。